作者:Bella
最近传Snapchat的“阅后即焚”的功能将从图片发展到电视、电影视频、新闻和广告这方面。据说Snapchat的发展还吸引了阿里巴巴的关注。
Snapchat的CEO埃文·施皮格尔(Evan Spiegel)近日在纽约的宣讲会上讲,Snapchat用户每天发送超过5亿条信息;50%以上的用户为13岁至17岁;根据营销新闻网站Digiday的数据,用户每天打开Snapchat查看的次数平均为14次。
从功能上来看,阅后即焚软件中的消息大多转瞬即逝,Line的阅后即焚是你可以自己选择分享信息存在的时间有3秒到一周不等,facebac(回见)则是3秒钟左右自动自动消失,Sobrr则是无论跟任何人交流,你们的信息只能存在24小时。
信息不能保存还有人愿意使用,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阅后即焚“那么受欢迎呢?
中国有句古话: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因为人们往往只有在失去之后才懂得得到的来之不易,才会明白所失去的对自己而言是多么重要。
所有当过学生的都有过这种体会,英语考试听力的第一大题,往往只读一遍,一个单词没听清楚就会影响答案的选择,我们只有全神贯注才能提高正确率,几乎每场考试下来都会留下遗憾。
谍战片里经常出现这种桥段,特务A通过各种眼花缭乱的手段给特务B一个纸条,B看完后会立即丢进火里烧掉。但如果是一条留言呢?长期使用电脑的人经常会养成备份的习惯,不然一旦出现意外储存的信息资料就没了。聊天记录的特点即在此,留着占空间,删了又怕漏掉重要信息,或者处于其他原因想保存下来。比如分享长文章或者视频有时会mark留着以后再看,可实际上很多时候以后再也不会看了,如果这个信息真的对你有那么重要的话你还会留在以后吗?或者信息本身就是有时效的,反而会引起重视,因为谁都不希望因为错过而留下遗憾。
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越是放松的环境效率越低,越是压力大效率反而越高,因为紧迫感会逼迫人们不得不进行头脑风暴完成任务。对于学生,总是在考试前夕才开始紧张起来;对于员工,总是在截止期之前才能够完工,这反映出人的惰性。
红楼梦里林黛玉临死前焚稿断情痴的情节凄美动人,令人潸然泪下。单从艺术角度讲,这像是一种唯美的行为艺术,人们之所以会被这种行为感动,是因为给人带来一种繁华落尽的焰火式的震撼。这也是复古风总会时不时地在时尚领域里流行起来,勾起每代人的怀旧情结。
从商业角度讲,这有点类似于小米的“饥饿营销”,时间有限存货有限,才能营造一种供不应求,万人哄抢的局面,正因为难得才会挑起人的欲望,引起人们的关注,达到预期的营销效果。
营销从来都是和人性联系在一起的,懂人心才能懂营销,阅后即焚受人追捧的现状正是人性的选择,回见视频电话添加“阅后即焚”,将其与即时通讯的功能结合在一起,从阅后即焚的前景来看,这也许是一种富有预见性的尝试。访问回见官网了解关于阅后即焚的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