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两个有意思的新产品,一个是台湾的Gigacircle,它为用户构建了一套分享机制,只要用户把Gigacircle上的文章分享到社交平台上,Gigacircle就会根据该用户带回的访客数量给予相应的佣金激励,让用户分享到广告收益。Gigacircle短短1个月的时间流量暴涨到400万pv,成为台湾第七名的网站,轻松击败了著名网站如苹果日报、联合新闻网等。另一个产品是国内上线没多久的叮叮掌上店铺,它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小卖家找到免费精准客源,同时如果你没有自己的货,叮叮还可以让你去卖京东、一号店、亚马逊等大电商的商品,根据销售数量给予相应的分成佣金,产品推出三个月已突破10万用户。这两个产品在机制上似乎有相似的地方,笔者仔细思考,发现其中隐藏着大玄机。
基于佣金的分成方式并非创新,那为何Gigacircle和叮叮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爆发式的增长?我认为爆发并非来自于佣金机制,而是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的载体从网站变为了人。互联网时代初期信息的载体是网站,站长们为了满足大量用户某方面的需求,先开发个网站,然后通过搜索引擎等流量入口把新用户引来,网站访问量大了,再通过广告等方式获得收益,你会发现这个阶段内容、人群、广告以网站为中心的。而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在手机上将人与人进行连接,信息传递更分散化,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覆盖,而是呈网状的扩散。我是一个互联网从业者,5年前,我每天都会打开几大科技门户的首页,按照板块查找我想看到的信息;五年后,我发现我每天依然在获得这些信息,但是我却不会再打开门户的首页了,这些信息通过我的朋友圈、微信群、微博展现在我的眼前,社交关系帮助我完成了信息的过滤,同时也让我有机会看到更多我没有发现过的好网站。我不再关注网站本身的品牌,身边朋友的信用背书似乎超过网站品牌的作用,换句话说我不在乎某一条信息是哪个网站创造的了,我只在乎它是我哪个靠谱的好朋友传递给我的,人的因素变得更加重要,逐步替代网站成为了新的互联网载体,是的,未来互联网的载体会变成每个人。
网站为载体的互联网已发展20多年,虽然发展速度飞快,但几十年也形成了不少根深蒂固的“潜规则”,这些潜规则制约着很多领域的持续高速增长,亟待一些新的变化再次解放生产力。比如互联网盈利最主要的领域---互联网广告,互联网广告比传统广告有着诸多的优势,最主要的是可以非常精确的将自己的产品推送给潜在客户,但随着网站越来越多,彼此的竞争日趋激烈,站长们为了让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广告收益,虚报流量,导入灰色流量把自己网站的点击冲上去,再通过专门的渠道保证流量效果,给广告主虚假繁荣的假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导致新兴的好网站不靠刷量就很难生存,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再比如说电商,本来电商网站通过售卖商品的方式实现流量升值变现,但现在流量成本太高,某些垂直网站即使用户下单了,但由于品类单一依然是亏钱的生意,再加上大的综合性电商网站靠资本高价收购流量,形成了目前几家独大的状态。国内主流电商基本都遵循着“羊毛出在猪身上”原则,通过卖货吸引用户,通过广告、金融获得收益。现在pc端流量还相对集中,未来手机端流量更加分散,流量成本也将更高,那时候恐怕羊毛都不容易抓不住了。以网站为主体的销货方式已不能支撑电商的要求。
基于人为载体的互联网,会带来互联网产业链的一系列变化。首先流量的产生方式变了,每个人并不会像网站似的每天都有稳定的流量,流量的产生与互动的产生息息相关,而互动的根源是人向自己的圈子传递存在感和塑造自身形象,所以如何找到能满足每个人分享欲望的信息,是流量产生的关键;其次,商业投放对象也变了,原先网站的传播作用将逐渐被个人用户所代替,网站的重心将更多放在产生好的基础内容上,作为传播节点的每个人会获得更多的利益回馈,未来的厂商不需要把广告投在网站上了,而是找到一批个人节点,给他们广告收益的激励,更容易带来广告效果的提升。最后,买家和卖家的身份将会更加模糊,充当传播的个人节点可能也会是目标受众,这个是原先网站的时代完全没有的状态,卖家如果同时作为目标受众,对于产品的口碑扩散会有更积极的因素,也会导致整个传播的效率大大提升。
历史总是这样,而复始的打破、再平衡,我们正处于变革的前夜,相信互联网载体的变化,将会是这一系列变革的根源,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