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工作在浦东张江园区内为数不多的异类——捉刀代笔,舞文弄墨,而在举目皆是“张江男”的世界里,如何跳出张江迈入硅谷,才是这帮被“砖家”批为不懂生活的“废弃生命”孜孜不倦的追求。但从“攻城狮”到谷歌工程师,差的似乎并非只是上海-旧金山6000公里飞行距离,听听一位在谷歌总部任职的华人工程师的声音吧。
潜伏:硅谷内的张江用户
旧有人生四大喜,他乡遇故知是为其一。去年底,沪江网CFO于杰一行到访谷歌公司美国总部,负责接待的团队中有不少华人面孔,而工程师周载南的“沪友”身份更是一下子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周载南说,对于一个身在异国的沪江老粉丝来说,于他乡见到沪江CFO,着实惊喜。
作为供职于世界顶级互联网公司的中国工程师,周载南与其他“天之骄子”有着同样的成功路径——清华自动化系本科、霍普金斯计算机硕士、谷歌工程师,每一步都是殿堂级。而语言这一熟能生巧的技能,在谁面前都一样,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就能得到等量的回报,周载南就是在打磨自身英语水平时与沪江结缘,如今“沪龄”已达5年。在他看来,中国工程师的水平都不差,技术上都没问题,但很多人倒在了语言这一融入异国生态圈的必要技能上。
俚语:融入异域的拦路虎
虽然本科是在清华大学读的自动化,但周载南在大学期间非常注重英语能力提高,保持着阅读、看英美剧、以及与外国朋友交流的习惯,并在沪江网获得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大二那年,恰逢北京奥运会,在同学中的英文水平相当不错他,成为了奥运会北区场馆媒体志愿者,他的岗位是摄影服务——和外国同事一起负责看台摄影和成绩公报递送。让周载南感到欣慰的是,正因为当时自己外语沟通流利自如,才使得志愿者工作如鱼得水。
之后,在准备出国时,沪江论坛、听写酷以及其他丰富的网络资源,又帮助周载南顺利通过了托福、GRE等标准化考试,前往霍普金斯大学攻读计算机系继续深造。像很多刚出国的留学生一样,虽然周载南觉得自己的英文已经很好了,但是日常生活和口语中还是会遇到不少难以理解的美国独特文化,比如俚语等。他说:“无论是学校、还是公司,工作方面的专业术语一般都比较简单易懂,而俚语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在交流中积累。”
兴趣:外语学习的推进器
现如今,虽然身处国外,并且久经职场,周载南仍坚持使用沪江论坛、开心词场等工具进行学习。英语已经成为他熟练运用的第二语言,但他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目前又开始学习日语。对于语言学习,他认为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他以自己小时候的学习经历为例:“我从小很喜欢看漫画,以前订过迪士尼的漫画,培养了浓厚的对英文和英美文化的兴趣。现在学习日语的时候,也结合动画片来帮助自己学习日语。”在这些有兴趣的事物中积累出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可以在出国发展中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帮助。
到了国外后,周载南发现周围也有不少朋友都在沪江网上,大家互相寻找彼此的沪江ID添加好友,进行学习交流。他说:“沪江是一个很吸引人的社区,朋友们都觉得沪江给自己的学习增添了很大的动力。” 而正因为有了互联网学习,让很多原本没有机会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人有了机会,让才华横溢但受到时间、空间、经济、年龄限制的人有了机会获取资源。周载南说:“如果没有网络学习的资源,我想我没有那么好的机会学习日语。互联网教育,创造了一个只要你愿意学习,就有机会学习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