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阑夕
中 国在线招聘网站回归科技领域再度繁荣的案例表明,由于互联网增长速度及规模丝毫没有减缓的趋势,人才市场将持久面临供不应求的情况,加上创业潮流蔚然成 风,这导致招聘企业的姿态频频下探,走进高校宣讲、影响即将寻找工作机会的大学学生,成为以各大企业的一致选项。尤其是“BAT”,它们每年分别都从全国 各所高校卷走数以千计的应届毕业生,将人才布局推到了最接近起点的前线阵营。
时至今日,“90后”这一年龄段已经全面占领大学生群体,如何取悦他们,已经成为商业社会的一道公共课题,对此,不同的企业家有着不同的策略。就在这个月,李彦宏亲临南京大学,扎克伯格造访清华大学,俞敏洪去了北大,他们的表现,约莫可以代表当前的主流企业家对于“90后”的态度和期待。
李彦宏:体制光环褪色,跟对人最重要
高管亲自出马为校招服务,是百度的一项历史传统。南京大学是一所老牌文理综合院校,理科底子不俗,百度CEO李彦宏在这里做的演讲主题就叫“技术连接未来”,主要的目标受众,也是那些有志于成为工程师的技术人才。
“当‘80后’毕业的时候,这个社会风气是大家都去考公务员,最优秀的毕业生都进入了体制内……从2003年到2011年,我们国家招公务员的人数,从每年5000人上升到1万人,但考公务员的人数从每年不到9万人涨到90万人……如果这个社会最聪明、最优秀的人都进入到体制内的话,这个社会的创新能力怎么能发挥出来呢?”
李 彦宏对于“80后”的不满,也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的解法之一。李约瑟是英国著名学者,以他的名字所命名的这个难题,指的是“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 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即使有了改革开放,公务员热的兴起仍然势不可挡,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去大学演讲,亦不乏学生趋之若鹜的景况,但是这些学生在毕业后的首 选,仍然是去参加公务员考试,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李 彦宏认为,相比“80后”,“90后”是更为幸运的一代,因为社会环境及风貌发生改变,民间涌现出大量的创富机会,自由竞争同样能够获取与之对等的个人财 富和社会地位,这是百度愈加重视校招渠道的原因所在。马化腾在两年前的一场峰会上曾经有过一个说法,称腾讯的HR抱怨在招揽大学生时“百度哄抬哄抢”,以 至于连腾讯也“没有办法跟它(百度)去争”,这也从行业层面映证了普遍性的人才饥渴症。
至于百度的竞争力,李彦宏以吴恩达和张亚勤先后跳槽百度为例,讲他作为技术出身,对同样从属于技术领域的人才开展说服工作时会更加容易,因为他“能够听懂”吴恩达们的表达,而“当他觉得我能够懂他的时候,我对他的吸引力就已经很大了。”
这 就是劝说年轻人找工作要深思熟虑且“跟对老大”的另一种表述了,“90后”大多被认为崇尚个性化,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远胜于前辈,所以择业也就是择人,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困境,在提供了充分表现舞台的互联网时代不复存在。在百度可以找到个人才华与从事工作的最大公约数,在李彦宏看来,是吸引 “90后”大学生的重要因素。
扎克伯格:广 告业务先行,涉猎本土人才
扎克伯格的中国行,就像是一个盛世的“皇帝的新衣”的故事,他受到清华大学的高规格礼遇,大学校长和政府官员纷纷西装革履,轮番接见这个西半球的互联网新贵,假装不知道他的网站Facebook长久以来都无法在中国访问。
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场景,似乎也向外传递出一个隐晦的信息:台上的人们,无不信以为真——或者说已经竭力说服自己相信——他们已经接受了不可言说的背景设定,同时试图以妥协和圆滑的方式来证明一切正常。
所以,当扎克伯格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演讲,称“Facebook正在和中国的城市政府合作,分享中国文化”,而且杭州和青岛已经有了自己的Facebook主页时,人们已经懒得指出其中值得吐槽的地方了。
Facebook 的曲线入华,是以广 告业务作为落地项目,使中国的科技企业新增一条国际推广的渠道——大量的移动游戏公司都在谋求“出海”之道,Facebook的价值的 确极高——其商业模式成熟而清晰,所以Facebook暂时不需要在中国物色中高层骨干,只是需要一定数量的执行人力,帮助Facebook发展更多的中 国本土的广 告客户。
根据扎克伯格的透露,Facebook在9月已经招聘了20名中国学生,到了明年,正式的招聘也将启动。虽然面临波诡云谲的前景,但是就应届毕业生而言,为Facebook工作仍然不失为一个接触和学习领先科技企业的极佳机会。针对清华大学,Facebook还在今年夏天向计算机系、自动化系和电子系的应届毕业生和研究生伸出橄榄枝,接受简历投递。
彭 博社曾引述一家投资机构分析师的预测,称Facebook不懈招揽中国的大学生,是其了解中国市场的战略之一,从这个角度,“90后”选择 Facebook,也有机会踏出一条职业经理人的路线,随着中美两大互联网国家的竞合日趋激烈,这种能够衔接两种迥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往后注定珍稀。
俞敏洪:不要轻言创业,重视读书交友
作为《中国合伙人》的原型,新东方英语的创始人俞敏洪一直是年轻人心目当中的励志榜样,而在2013年以来,“90后”创业者也已成为了搜索热词,得到了来自媒体和投资界的聚焦关注。
然而,俞敏洪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却是冲着“降温”去的。
“不要以为创业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些创业成功的人,总会跟大家谈论创业成功的美妙和好处,这就像一个谈恋爱成功的人告诉你,谈恋爱不难,结果你去试一试,被每一个女人打一个耳光。成功者总是善于讲自己成功的故事,想要创业成功还是要先打好基础。”
俞敏洪给北大学子的建议,是大量读书和广泛社交,前者可以增加创业所需的知识储备,后者则有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若是没有这些积淀,创业就无异于空中楼阁,失败几率很高。
不过,从大学生创业需要专门被泼冷水这一现象来看,创业本身的高门槛已经显得过时,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打造属于自己的事业,也不再是少数有着家世背景的大学生的专利。
有趣的是,俞敏洪曾经的员工、如今在互联网上风头更盛的罗永浩,也是许多“90后”大学生追随的对象,从牛博网到老罗英语培训再到锤子科技,罗永浩的创业轨迹,同样令人侧目。将t.tt这一域名卖给罗永浩的郭秀峰,就是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的一名“90后”创业者。
总 体而言,“90后”正处于一个人生选择前所未有的丰富的机遇时代,享尽时代红利。在求贤若渴的科技巨头眼中,他们是决定公司能否致胜未来的宝贵资源,在频 频阵痛的跨国企业眼中,他们是能够帮助自己适应中国特色、了解中国用户思维的高效媒介,在抽身楼市的资本热钱眼中,他们是意味着超高成长空间及回报率的潜 力股,是新的市场概念的开创者,是带领投资者越过海洋抵达黄金都市的探险家。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里是这么说的:“年轻人是一只不受拘束的野兔,会跳过老年人所设立的理智的藩篱”,也有人说中国的现状,是“上一代人燃烧,这一代人取暖”,无论是倍受期待还是饱受争议,“90后”都会继续成长,并且开始担忧更年轻的一代。
文 | 阑夕(自媒体联盟WeMedia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