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穹顶之下》的热播,再次掀起“抗霾”大波。我们一方面要“厚德载雾,自强不吸”,减少户外活动,在家紧闭门窗;出门少开车常戴口罩。另一方面也不忘收罗抗雾防霾的各种神器,其中,光催化空气净化器当然必不可少。要知道光催化的“抗霾能力”如何强大,就要先从中国光催化之父——付贤智院士讲起。
付贤智,1958年出生于福建邵武,1978年他以化学100分、物理98分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化学系破格录取。1991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北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付贤智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知名学府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在该校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游子只想学成回国办实验室
1997年,麦迪逊大学以“杰出科学家”的身份、绿卡、高薪等挽留他,但付贤智拒绝了。对此,付贤智回忆说:“我是50后,我插过队,能上大学不容易,我的经历决定了我要回国。”他说,出国就是为了看看国外的教授怎么做科研,打算掌握了他们先进的科研方法,再报效祖国。当时他把儿子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课本都带到美国,让妻子教。为的是有朝一日回国,孩子的功课能跟国内衔接上。他的妻子杨青说:“贤智是个民族感情特重的人,在国外学习期间,他总念叨着,学成后要回国办个实验室。”
见到家乡人不去北大去福大
回国前夕,付贤智的硕士生导师、一位北大教授恰好也赴美国探亲。教授特地叫女儿开车,从几百公里以外的芝加哥赶到威斯康星,希望付贤智回母校北大工作。就在那时,时任福州大学副校长的魏可镁院士了解到付贤智是福建人,他通过越洋电话一再动员付贤智回家乡福建执教。
付贤智回国后,走下飞机后遇到的第一人便是魏可镁院士。原来,魏可镁怕付贤智“跑”了,专程从福州赶到上海接他。
握着魏院士的双手,他一下子找到了回家的感觉。“我喝着闽江水长大,理当为家乡发展多做一点事儿。”就这样,付贤智携妻儿来到福大,开展他的光催化研究。
承担国家3000万元大项目
“我尤其要感谢福大老校长魏可镁院士,感谢他的博大胸怀。”付贤智说,魏院士是从事化肥催化剂研究的,但他放手让付贤智做,支持青年人在新领域探索。做实验、下车间,付贤智带着年轻人,一夜一夜地熬,只要是工作上的事情,他们都以近乎“严苛”的态度对待。付贤智回国不到一年,便争取到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科研经费高达3060万元,是当时国家光催化领域和福建省最大的科研项目。而他撑起的福州大学光催化研究所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光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从留学美国期间研制的第一台光催化空气净化器开始,付贤智就立志做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光催化产品。付贤智说:“人们对室外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已有深刻认识,而对室内空气污染的状况不甚了解,以为室内空气比室外空气好,而实际上我国因空气污染导致人体疾病的医疗费用估算为171亿元,而城市的大多数居民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治理室内空气污染是一件关系国民健康的大事,而光催化技术就是着力解决此问题的。”
光催化,就是让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在纳米光催化剂上,使受污染的水和空气中有毒有害的PM2.5、甲醛、苯等有机物迅速氧化分解为无毒无味的二氧化碳和水,从而达到彻底清除空气污染的目的,具有极强的杀菌、除臭、防霉、净化空气的功能。这种国际领先的纳米光催化具有不饱和性,可长期使用,无需更换,无二次污染。
2000年,付贤智携“纳米光催化技术”与万利达集团进行产学合作,成立万利达生活电器有限公司,组建万利达院士工作站,并于2002年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光催化空气净化器,逐渐实现了产业化,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空气净化技术研发基地”。
回国十几年来,付贤智领导的光催化研究所主持并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5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发明专利授权21项,发表论文210多篇,科技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中国光催化技术之父,付贤智当之无愧。
付贤智于2009年12月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5月至今担任福州大学校长和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