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能否沿用出租车管理办法,私家车真的“永远”不能加入专车吗?——在3月18日社科院主办的座谈会上,来自社科院、发改委、北大等的专家和交通部官员继续热议专车话题,改革必须“放开数量管制”、落实“包容型监管”成为与会人员共识。
“运营车辆数量管制的根基已经消失,”著名经济学者薛兆丰分析称,“出租车数量管制的根基是信息不对称,互联网已经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继续进行数量管制难以自圆其说。”
在前段时间曾经提出相关提案的北京市政协委员陈小兵指出,“目前有关部门的规章禁止私家车接入运营,是一种政府方面产生的思路,与市场自由发展的思路是向背的。政府管理部门就必须适应市场新的变化,积极主动的推进出租车行业的改革,而不能保护既得利益在市场上设置障碍。”
对于专车带来的税收、安全和未来监管难题,发改委综合交通院院长张国华列举历史上的改革先例,认为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是最珍贵的改革礼物,“我们一个社会之所以能进步,就是这群人针对不确定性积极的冒险,积极的创新,这才是一个国家的希望。”而薛兆丰则直言,“所有这些阻碍的声音其实不来自于消费者,而来自于他们的竞争对手。但是我们要看到,未来大分享是挡不住的。”
围绕下一步如何开放专车市场准入,专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曾经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供意见的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介绍了“互联网+”战略,并引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对于创新事务,应该采取“包容型监管”,不是按照原来的办法监管。
北大周其仁教授建议开放专车准入,可以从个别城市开始试点。“出租车没有跨城的互动效果,现在最重要的,我们不管什么不同意见,最重要的要让新的探索能够维持下去,坚持下去”。
工信部研究监管的专家王霞也指出,互联网+的势头确实是不可阻挡的。对于专车开放准入,可以试点一段时间来做。“目标是更加丰富的交通业态,同时要满足消费者不断增加的需求,把产业做起来,这是一个最根本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