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仅仅关于智能手表的文章,而非被业界广泛视为消费电子下一个增长点的智能穿戴式设备,因为在我看来,智能穿戴式设备的领域太过宽泛,也许未来某些可能出现的设备会穿戴在今天你我完全无法想象的部位上。相对来说,智能手表就要好想象得多。
计时产品从出世那天到现在,无非也就是钟、怀表、腕表这样的形态,今天是这样,未来也还可能是这样。另一方面,则受限于我个人所知,因为对手表我略知一二,但对很多穿戴设备,比如已经火了不短时间的智能手环,我到现在也只用了Up 1/2,O-Band,小米,荣耀等少数几样,基本谈不出什么想法,就不在这里贻笑大方了吧。
其实光看智能手表这一类东东,它所涵盖的领域已经不小,那么,何种类型的手表能称得上智能手表呢?像卡西欧这种在传统的G-Shock手表计时功能基础上加入蓝牙与手机互联,从而达成控制、提醒等简单功能,还是像本文提及的Geak Watch II(以下简称果壳智能圆表),或是刚刚发布不久的Apple Watch等,在我看来,它们都称得上是智能手表,只不过智能的程度有轻有重而已。不妨类比一下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吧,卡西欧蓝牙手表应该就相当于插电式或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传统的内燃机和新兴的电动机在一款汽车上并存,而果壳智能圆表和Apple Watch这类智能手表,则相当于Tesla这种纯粹依靠电机驱动电池续航的纯种电动汽车。
有趣的是,这种类比在有一个方面是完全相同的,即:前一种智能手表在保证计时续航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又达成部分智能手表的功能,但其缺点就是它始终只能作为手机的附庸存在,而后一种智能手表,则可以在一定的基础上完全脱离智能手机而独立存在,但续航基本上又成为它们一个共通的痛脚——这和新能源汽车不谋而合。另外,也是在写本文之前看到新闻,说Gucci和豪雅也都宣布进入智能手表领域,传统手表厂商进入智能手表产业,也许它们最开始也都会选择“重计时,轻智能”的这种跨界方式吧,因为如此切入是相对容易的。
前边说了这么多,让我们来看看本文的主角和它的东家吧。2013年6月17日,果壳电子在北京第一次召开新品发布会,会上亮相了两款智能手机、智能指环以及第一代Geak Watch。到了2014年10月28日,果壳电子在北京仅针对智能手表产品召开发布会,第二代Geak Watch亮相,分为Geak Watch II(果壳智能圆表标准版)和Geak Watch II Pro(果壳智能圆表Pro版)两个版本。也许有人会说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压根儿就没看到有多少人用Geak Watch,果壳电子到底活得怎么样?就这个问题我向他们了解了一下:第一代Geak Watch发货后3个月,销售即达到了10万块,而在其整个的生命周期中为果壳电子贡献了约50万块的订单,而Geak Watch II显然让果壳电子信心大增,上市仅两个月就达成了10万块的销量,从对方的表达来看,这是一个很让他们骄傲的成绩。
Geak Watch II的中文名称叫果壳智能圆表,顾名思义,对比第一代产品,它采用传统手表更为常见的圆型表盘,力图在造型上能与传统手表更为贴近。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果壳智能圆表在外观设计上基本上还是达到了当初的目标,至少上手之后不像第一代产品有那么浓重的数码味儿。其实传统手表的方型表款并不在少数,但显然圆形还是更接近于人们的传统印象,而Moto 360、华为手表也都采用这种取向,这称不上对错,只是更能突出智能手表对长时间呆在人们手腕上的那种渴望吧。
果壳智能圆表的投影面积为50mm*45.9mm,厚度更是达到17.5mm,我一度认为G-Shock GW-3000已经很厚实了,但在果壳智能圆表面前还是甘拜下风,而三围参数也注定这块表更适合男性的手腕,女孩子伸出戴着果壳智能圆表的手腕出来貌似就太壮观了点。
果壳智能圆表标准版和果壳智能圆表Pro版两者的区别并不大,后者的电池续航能力略强一点,官方标称为18天极限待机和一周正常使用,前者为15天和6天,另外Pro版多出一个心率监测功能,这些差距让Pro版的价格达到2499元,比标准版多出500元。我有幸先后使用过这两个版本,其实使用区别并不大,相反倒觉得采用黑色涂层的标准版要更耐看一些,而后来拿到的Pro版的金属本色质感看上去是不错,但入手之后其搭配皮质表带轻飘飘的手感则让我大呼不爽,死缠滥打问果壳的朋友要了一根金属表带加了配重,才在整体上消除了这种感觉。
个人建议还是选金属表带好些,一来大一点的重量能让人感觉更像在戴表,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耐用性考虑,皮质表带过上1~2个夏天之后的酸爽,你懂的。不过今天和一位朋友聊起这块表,他又特别钟爱皮表带,萝卜青菜咯。
作为有严重充电强迫症的人,重点说说果壳智能圆表的电池续航表现。最开始拿到的标准版是百分百的工程样机,只有现在拿到的Pro版才是正式销售版,才有资格谈这个问题。周一上午充完电开始计时,全程开启计步器,中间差不多每天短时间连接Wi-Fi下载软件,短时间用用软件,到周五下午三点半的样子,系统提示电量达到35%,并自动开启“超级省电模式”。
就此我询问了果壳的工程师,得到的答复是可能手表电池的放电曲线还要调整神马的。不过总体来看,对于这样一块采用全液晶屏的智能手表来说,约一周不用充电,当个智能手环使用已经相当不错了,反正对我来说我表示是可以接受的——总之对比Apple Watch宣称的18小时好多了。
是哪些因素为果壳智能圆表带来如此长效的电池使用时间呢?1.双屏的使用。果壳电子早期是做Bambook电子书阅读器的,所以在E-Ink电子墨水屏和低功耗元件的使用和技术等方面上有着丰富的经验,用极为省电的电子墨水屏作为计时待机屏,只有使用的时候才点亮1.26英寸320╳320分辨率的TFT屏幕,对延长电池续航是有着莫大的好处的;2.大容量电池的采用。果壳电子官方宣称果壳智能圆表的电池容量是当前同类型产品中最大的,具体参数我没拿到,就姑且作为原因之一吧;3.系列电源管理优化。官方宣称这块表的系统级电力优化多达157项,一一罗列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就拿我体会最明显的一点来说吧。
之前使用标准版时,如果手表连上Wi-Fi,电力消耗之大如尿崩,短短几个小时就洗白,让人猝不及防,而到现在的软件版本,加入了Wi-Fi功耗智能优化功能,如果一段时间Wi-Fi没有数据交换,手表就会自动关闭Wi-Fi网从而大幅度节省电力,这一点是绝对要点个赞的,因为Wi-Fi模块的胃口之大,对手表手环这些小电池几乎就是灾难。只是个人使用体验与官方标称时间还有差距,也许和使用环境有关,有这种差距很正常,另外随着ROM的进一步优化,相信电力表现还会更进一步。
关于果壳智能圆表的功能,我不打算说太多,对我个人来说,用得最多无非就是计步器、心率侦测和计时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其他的功能,比如手机信息提醒,如果你的微信使用比较频繁,那么果壳智能圆表的振动提醒除了会震到你手腕发麻之外,对电池续航能力也是个不小的挑战,而不开振动的话,提醒的效果倒还不如手机本身给出的提示明显。本文截稿时,果壳智能圆表应用市场中大约有19个可供安装的应用,而官方承诺应用的数量会以每两周约5个的速度增长(表盘则是每周5个),到底何时会出现让我完全心动的应用呢?不过这也看出来,果壳电子是希望自己的手表能独立于手机存在,成为用户身上一个功能齐备的数码产品而非附件。
表带算是手表的面子之一,智能手表也不例外。果壳智能圆表的表带我用过三款,两款皮一款金属,前后两代表带的进步个人大赞,特别是在材质的柔软度与佩戴的舒适度上,完全就是天壤之别,只是表带的表扣部分还是做得太大,精致感有所不足。金属带就不说了,个人对表带的偏好是:金属>塑胶>皮质。
果壳智能圆表的数据充电线采用磁碰连接方式,应该是内部空间结构应该无法再容纳一个插入式的接口了吧。早期的产品,磁碰机构的结合力松跨,一碰就掉让人蛋痛,而到现在的版本已经全部更换的磁碰机构的材料,所以使用表现提升幅度非常明显,起码已经具备一定的抗拉扯能力了,这也是要点个赞的。
综合评价果壳智能圆表,我觉得第二代产品纵向对比,进步明显,横向对比,优势也相当不错,起码果壳的人是这么对我说的:“果壳智能圆表是一款更能在全球市场中代表中国制造的产品,是一款完全的创新的产品,完全摆脱中国产品‘山寨’、‘抄袭’、‘剽窃’的不良影响,是一款可以在市场中‘碾压’同类产品的东西。”
另外前不久听闻果壳智能圆表一口气就拿到了约10万块的海外订单,也充分证明果壳电子原创能力所受到的肯定。只是回到文章最开始那个问题:到底是传统手机附加智能功能,还是完全是智能手表?如果是后者,我觉得果壳智能圆表需要向更纯粹的空间还是有的。